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宁国的发展与上海“小三线”企业(下)

2022-10-03 15:00:28 6687

摘要:段 伟第1204期20世纪60年代,由于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化,中国开始了三线建设。上海为了建设后方基地,也陆续在安徽省宁国县设立了15个企事业单位,为宁国的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压缩军工产业...

段 伟

第1204期


20世纪60年代,由于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化,中国开始了三线建设。上海为了建设后方基地,也陆续在安徽省宁国县设立了15个企事业单位,为宁国的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压缩军工产业,上海“小三线”企业无偿交与宁国县政府管理。宁国县政府将这些资产大部分用于国营企业、乡镇企业的改建,取得了巨大效益,加快了宁国的发展速度,为日后宁国迈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上海“小三线”企业的无偿转交

国际国内局势的改变促使党中央在这关键时刻毅然决定,将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重新进行产业布局。1983年,中央财经小组和国务院作出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改造使之发挥重大作用的战略决策,国防工业要贯彻“军民结合”的方针,实行战略转变。1984年初,上海市长汪道涵在上海市第八届人民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小三线工业,经过调整和改造,主动承接各方面订货任务,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力争在年内大部扭亏为盈。”

1985年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上海在皖南小三线调整和交接的协议》,决定将小三线企业的财产无偿移交安徽省,就近就地利用改造。企业职工逐步回沪参加联营建设。4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以(85)国办函字19号《关于上海在皖南小三线调整和交接协议的复函》批准了两省市的《商定协议》。

从1985年5月起,皖、沪双方对皖南军工资产进行清理和交接。本着“分类规划、调整改造、择优搞活、分期移交”的原则,在两省市联合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都成立了交接工作班子。通过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给企业分类(可以继续生产的一类企业8个,需要改造转产的二类企业11个,关停的三类企业34个),制定了具体实施意见和交接方案。从双方的交接条件出发,80个单位分三批交接完毕:第一批26个单位,第二批31个单位,第三批23个单位。交接的主要内容是:1、上海在皖南小三线原有固定资产原值75237.81万元,净值49867.76万元,其中经上海批准报废的固定资产原值16623.66万元,净值10882.19万元。实际移交给安徽的固定资产原值56103.08万元,净值37441.29万元(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原值24604.14万元,净值17221.75万元,建筑面积195.6万平方米)。1985年1月28日以前在沪的固定资产原值2511.07万元,净值1544.28万元,由上海方面留用。

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对接收后的小三线企事业单位的利用改造工作十分重视,确定立足小三线的现有条件,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发展地方经济。由小三线单位所在县就近就地边接收、边规划、边改造、边利用。省及有关地市县成立了办公室,组织行业主管部门帮助指导接收单位确定利用改造方案。

宁国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5月7日成立了宁国县接收沪属小三线工作领导组(即宁国县沪属小三线接收办公室,简称“县三线办”),专门负责接收事宜。县三线办先是对所有沪属小三线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清理摸底,与单位负责人交换了交接工作中的具体意见,并成立了各单位的接收工作小组。由于上海胜利水泥厂早在1984年末由安徽省建材公司接收,所以由宁国县接收的只有14个单位。按照1984年末的口径统计,这14个单位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729.4万元,净值3656.5万元,有国拨流动资金1046.3万元。企业全部占地面积987,076平方米,年末企事业房屋建筑面积261,417平方米。并拥有大小金属切削机床423台,锻压设备55台,各种汽车133部。

由于交接涉及到双方的经济利益,虽然上海、安徽两省市都有文件要求无偿转让,但在实际转让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由于两省、市协议中没有明确“以帐面数为准”,因此交方单位不同意提供帐、表、据,在交接中产生的扯皮现象影响了第一批交接进度。

二是由于在宁国的三线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三类企业,前几年先后在上海都辟有临时点,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资金)都运回上海。如五六五、八一三汽车队只剩下几幢空房,宁国方面要想多争取资金,难度很大。

三是设备状况有不符合的情况,有些净值很大,但状况不好。

四是帐面数(概况摸底表)与实际不符。

为了保护好在宁国的沪属小三线财产,县三线办在1985年12月底组织了5个检查站,对上海外出车辆进行检查,阻止设备物资外运情况。

经过多方努力,至1987年底(个别于1988年元月)沪属小三线企业接收工作结束。接受后,主管权属县政府,固定资产、流动资金由县财政、银行部门管理(包括固定资产有偿转让收入)。

宁国县原有国营工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682万元,这次小三线移交固定资产(原值)5729万元,相当于原有的3.4倍。虽然最后宁国接收到的固定资产经过核算,只有固定资产净值2416万元,流动资产617.4万元,也相当于原有国营工业固定资产的1.8倍。据统计,宁国在1979~1982年四年中的基本建设投资才629.27万元,平均每年157.3万元。所以,上海“小三线”企业的资产对宁国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笔财富如何保护、利用、改造,成为接收后宁国县政府面临的难题。

按照宁国原有的国营企业的发展规模,要充分利用这批财富比较困难。宁国政府采取务实的态度,重新界定产权,突破“只能让国有工业经营”的政策界限,授权让乡镇企业、二轻企业经营,也就是“在国有资产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打破所有制界限,‘谁发展快,就把资产让给谁;谁干得好,就把资产交给谁经营’。先后把这部分资产优先让给一批能干的企业家和会经营的能人,结果全部资产盘活,实现增值”。另外,将一些零散物资无偿送给需要的单位利用,有数十个单位接收了这批物资。使用沪属“小三线”企业物资的单位,需要向县三线办打报告,经过研究确定,签收接收文件方可完成交接。

大量“小三线”物资投入到下列企业。宁国县机械工业公司接收上海市机电公司联合厂机械厂428.05万元、上海市交通局“六八三”汽车一队104.9万元;宁国县塑料厂接收上海市物资局“七〇七”物资库58万元;宁国县刨花板厂(筹建处)接收上海市机电公司联合机械厂六车间115万元;宁国县供电局接收上海市后方电力处“七〇三”供电所590万元;宁国县化工厂(集体)接收上海市机电公司“八一三”汽车队38.8万元;安兴磁盘股份有限公司接收上海市机电公司“八一三”汽车队19.5万元;宁国县高级职业中学塑料制品厂接收上海市机电局后方“机电中学”4万元;宁国县耐磨材料总厂及三分厂接收上海市机电公司联合机械厂六车间67.1万元;县耐磨材料二分厂接收华东电业管理局“三六六”电厂80万元;县耐磨材料四分厂接收上海市机电公司联合机械厂50万元;宁国县通用机械厂接收上海市机电公司联合机械厂200万元;曙光罐头食品厂接收上海市轻工业局“曙光电料厂”35万元;宁国县纺织机械厂接收上海市机电公司协同机械厂140万元;南极乡镀铬厂接收上海市机电公司协同机械厂17万元;南极乡耐火材料厂接收上海市机电公司协同机械厂10万元。其他还有宁国县钟壳厂租用上海市邮电局“二六〇”通讯站;鸿门乡拉丝厂租用上海市交通局“五六五”物资库;南极乡小磨麻油厂租用上海市邮电局“二六〇”通讯站。这些单位共接收“小三线”资产1957.35万元,约占上海“小三线”全部移交资产的2/3(以固定资产净值2416万元、流动资产617.4万元计算)。

五、转交后宁国企业的发展

有人认为:“宁国经济起步于‘六五’,成长于‘七五’,跳跃于‘八五’,腾飞于‘九五’和‘十五’,前后历时二十多年,……探询宁国经济发展奥妙,需要回到改革开放初期。……对宁国来讲有幸的是,早年的国防‘小三线’建设,在人才、技术上为此作了一定程度的准备。”实际上,上海“小三线”企业对宁国的贡献远不止这些人才、技术上的准备,并且宁国的阔步发展也是在上海“小三线”企业转交宁国之后。

诚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宁国已经开始了较快的发展,但直到1987年,宁国全民、集体工业企业总产值才真正开始飞跃。历史上,宁国全民、集体工业企业总产值最高值为1986年的7635.00万元。但由于上海“小三线”企业资产的支持,许多企业在1987年产生了质变,生产总值大为增加。虽然全县全民、集体工业企业个数仅由1986年的238个增加到246个,但总产值却增加到12477.00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增幅达63.42%。而1981—1986年全民、集体工业企业总产值增长幅度也较大,但仅仅在16.97%-19.87%间徘徊。可以说,上海“小三线”企业转交宁国后,工业企业生产总值立即上了新台阶。

有学者认为:“宁国工业是以上海‘小三线’企业为原始基础,以乡镇企业、民营经济为主体而逐渐发展起来的。1979年以后,设在宁国的上海‘小三线’企业全部回迁,只不过是人回上海了,但机器、设备、厂房都移交给宁国县。宁国将此视为珍宝,充分利用这个‘原始基础’,办起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这未免夸大了上海“小三线”企业的作用。实际上,在接收上海“小三线”企业之前,宁国已经开始兴办乡镇企业,宁国政府也很重视发展企业,但只是由于资金不足,企业发展都不甚快。原先的上海“小三线”企业大部分设在交通不便的乡镇,距县城较远,生产成本高昂,工业布局极不合理。接受“小三线”的企业多分布在县城周围,交通便利,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宁国企业接收“小三线”企业后,其经济效益高的优势很快显示出来,大大促进了宁国的发展。

据1997年新修《宁国县志》载:“1966~1976年,上海市在境内城关和罗溪、青龙、太平、竹峰、霞西、胡乐、南极7个乡兴建后方‘小三线’企业单位14个。……接收后,主管权属县政府,固定资产、流动资金由县财政、银行部门管理(包括固定资产有偿转让收入)。其中县属工业利用改造的有11个‘小三线’企业,新办19个企业(含独立核算分厂等)。按经营体制分:国营5个、集体14个。在集体企业中,二轻系统2个,其他部门1个,乡镇11个。1987年末,县属工业通过利用改造‘小三线’,新增工业产值2560万元,利税367万元。”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上海“小三线”企业对宁国企业的促进作用。宁国政府也对上海“小三线”企业的接收价值作了高度评价。到1989年上半年,“我县在省、地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十四个沪属小三线企事业单位已有90%利用改造,80%已发挥经济效益,八八年创产值6138万元,创利税887万元,预计今年产值可超1亿元,利税可达1500万元。它对加速我县工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展示了小三线接收改造利用的广阔前景”。

从企业的个案发展来看,我们也许能更为深刻地看出上海“小三线”企业对宁国企业的支持。

宁国县机械工业公司,位于县城东风北路,属县经委系统国营企业,前身是1958年创建的宁国机械厂,创办初期主要业务是生产农机具和修理有关机械。1973年试制170F柴油机成功,1977—1985年共生产170F柴油机11380台,年均1264台,销往23个省市。1980年,该厂抓住市场信息,组织技术人员研制成客货两用机械三轮车。到1986年,共生产出7037辆三轮车。1987年5月后,为扩大生产规模,利用改造“小三线”在县城的“六八三”汽车一队场地为发展基地,并接收利用“小三线”在南极乡杨狮村的“协同机械厂”、霞西乡的“联合机械厂”的部分厂房和设备,组建宁国县机械工业公司。公司下面设有8个主要生产车间,配备各种具有七、八十年代水平的精加工、热处理、锻压等设备451台套,固定资产原值363万元。1987年,生产三轮车5980辆,完成工业产值1008万元,实现利税134万元,分别是1980年产值21.18万元的47.6倍,利税1万元的134倍;1986年产值347万元的3倍,利税53万元的2.5倍。当年利用“小三线”资金45万元,另外筹资45万元进行技改,新增 产值400万元,新增利税40万元。

有研究者称:“县耐磨材料总厂是从一个6人小油坊发展起来的,1987年接收了3个三线厂,站住了脚跟”。宁国耐磨材料总厂及其二、三、四分厂共接收上海“小三线”物资价值197.1万元,1987年新增产值625万元,纯利润达180万元。宁国耐磨材料总厂在此基础上昂首向前,1993年实现产值2.1亿元,位居首届全国乡镇企业500强综合经济实力第46位,成为亚洲最大的耐磨材料生产专业厂家。

六、余论

阿基米德曾说,如果在地球之外给他一个支点,就可以撬动地球。对企业来说,也需要有支点供企业家发力,创造经济发展的奇迹,而企业资本就是一个重要的支点。现在企业面临的一大困境就是资金短缺。银行借贷是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得到足够的银行资金支持,有些民营资本家如河北徐水的孙大午,希望通过民间借贷进行资金运作,但这并不符合正常的法律途径。所以,如何促进生产效益高的企业的发展,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正是现在政府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宁国并不是上海“小三线”企业在皖南建设的重点地区,接收上海“小三线”企业的资产也不是最多的。贵池县的7个“小三线”厂固定资产原值1.72亿元,净值1.12亿元,1987年,接受后改造利用的原三线企业产值达2100余万元,创利税629.5万元。绩溪县有上海“小三线”企事业单位23个,1985年共有职工9115人,机械设备6420台,固定资产净值6385.15万元,国拨流动资金1910.13万元,年产值4400万元,利税319万元。宁国只拥有上海“小三线”企事业固定资产净值2416万元,流动资产617.4万元,但1987年末,县属工业通过利用改造“小三线”,新增工业产值2560万元,利税367万元。三个县相比,宁国的“小三线”企业利用效率是最高的。宁国政府能果断重新界定产权,将这批资产大部分用在企业的发展建设上,这些企业多是缺少资本支持但却发展迅速的乡镇企业,取得了很好的产出效益,表现了当时政府的魄力和远见。

“小三线”建设虽然没有“大三线”那么影响深远,但也对偏僻的山区县城奠定了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小三线”单位资产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管理,可说是建国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有资产转移、改造。这次国有资产的转移、改造,不仅能为这之后的“大三线”企业的资产改造提供借鉴,也能为现在的国有资产改造提供经验和教训。但目前关于“小三线”建设的研究成果相当贫乏,许多相关资料没有来得及整理,大量的原始档案还躺在档案馆等待研究者去挖掘。如何整理、利用这批档案,总结历史的经验,应该成为今后研究者的关注点之一。

(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制作:童达清。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